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若要选出一个代表大国崛起的朝代,秦朝无疑占据一席之地。虽然它仅历经了两代帝王,却凭借着其不可思议的崛起历程成为历史上的耀眼存在。秦国从曾经饱受六国欺凌的弱小国家,到最终一举扫荡天下,实现统一,这个过程简直堪比一部励志史诗。
起初,秦国不过是一个贫弱的国家。虽然民众勇猛彪悍,具备一股勇敢好斗的精神,但其兵力依旧无法与周围强国抗衡,甚至长期遭受魏国的压迫。即便如此,秦国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历经了几代王侯的努力与几轮变法后,秦国终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成为一支强大的争霸力量,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
这一壮丽的历史篇章,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商鞅。他无疑是秦国崛起的功臣之一。在商鞅的改革下,秦国逐步摆脱了旧有的桎梏,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然而,商鞅的结局却是悲惨的,他最终被车裂致死,而下令处决他的人,正是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个伟大改革者的命运如此悲惨呢?
展开剩余80%商鞅的名字,原本是结合了秦孝公所赋予他的“商君”封号和他自己的名字而定的。实际上,商鞅并非姓商,而是姓卫,他的本名应是卫鞅。卫鞅是卫国人,出生在一个已经衰败的王族家庭,祖上曾是卫国的王族后裔,然而他自己却早已不再属于王室,成了普通百姓的后代。尽管如此,卫鞅依然拥有非凡的天赋和胸怀。
卫鞅成长的卫国,当时虽已经是战国时期的边缘小国,却仍保留一丝希望。卫鞅的父亲以商贾为生,常年往来于各国,他从父亲身边学到很多经商技巧,尤其擅长心算和识人,且非常了解各国的民情与风俗。但卫鞅并不满足于此,他志向远大,立志成为一个能够治国安邦的伟人,因此他投身法家学派,视李悝和吴起为自己的偶像,潜心钻研法律与治理之道。随着学识的积累,卫鞅决心施展才华,踏上了施展抱负的征途。
然而,卫鞅的初期并不顺利。在战国时期,七大强国中,魏国因其富庶强大,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正因为魏国当时对士子有较高的待遇,且李悝与吴起曾在魏国大展拳脚,卫鞅自然将魏国视为理想的舞台。于是,卫鞅决定前往魏国,准备施展自己的才华。刚到魏国,卫鞅便凭借其出众的才能和远见获得了魏国丞相公叔痤的赏识。
然而,魏国的政治局势却令卫鞅深感失望。魏惠王虽继位后掌权,但却并无雄心壮志,魏国已经处于太平时期,魏惠王只希望安享太平,并没有欲图进一步扩展国力的宏大抱负。卫鞅被任命为中庶子,但魏惠王并未给与他应有的重视。更糟糕的是,公叔痤因病临终时,向魏惠王建议:“卫鞅大才,如果不用,迟早是国家的隐患。”然而魏惠王对此并未重视,反而让卫鞅意识到自己在魏国的前途渺茫。
于是,卫鞅决定离开魏国,寻找新的机遇。他的目光投向了西边的秦国。此时,秦国刚刚发生了政权更迭,秦孝公继位成为新王。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在战场上被公叔痤的毒箭射杀,秦孝公将报仇视为其首要任务之一。卫鞅的到来与秦孝公的改革目标不谋而合。刚刚继位的秦孝公急需人才,而卫鞅正是他所需要的变革之才。卫鞅也看中了秦孝公的雄心壮志,决定帮助他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
卫鞅通过三次面谈试探秦孝公,终于确认秦孝公真心要进行变法,且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于是,二人达成了合作协议,开始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从政治制度的调整到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彻底革新,秦国迅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卫鞅推行了新的户籍制度、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变法,尤其在军事上实施军功爵位制,极大地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
然而,变法的成功也带来了激烈的反对,尤其是一些长期掌握权力的老臣,如甘龙和杜挚等人,他们对卫鞅的改革心生怨恨。此外,秦惠文王嬴驷对卫鞅的敌意也在逐渐加深。实际上,嬴驷与卫鞅之间的矛盾源自早年间卫鞅曾因法令惩罚过他,幸得其叔叔嬴虔庇护才逃过一劫。随着嬴驷继位,他对卫鞅的忌惮愈发强烈。
商鞅的改革带给秦国的强盛,固然让嬴驷感到威胁,但他仍不愿放过这个能让自己名垂青史的机会。商鞅的庞大民望成了嬴驷眼中最大的障碍。商鞅不仅深得百姓的爱戴,连封地的百姓也愿意为他誓死捍卫。在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嬴驷即位,并继续进行变法。但他的目的是根除商鞅,这位改革先知显然成为了他心头的隐患。
公元前338年,嬴驷联合大将嬴虔,终于决定除掉商鞅。尽管商鞅在封地组织起自卫,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商鞅被捕后,嬴驷下令将其处以车裂之刑,商鞅的生命也因此划上了句号。
然而,商鞅的死并未意味着他的改革精神就此消失。秦国变法的核心理念依旧延续了下去,并最终使秦国成为统一六国的强大帝国。商鞅的贡献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虽然他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历史进程,但他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变革者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名鼎配资-股票按天配资-炒股平台配资-可靠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