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7000万买个包?
这届日本藏家的“手袋理财”有点离谱。
巴黎的拍卖槌落下那一刻,全世界的“包粉”都绷不住了。
一只磨得发旧、贴纸褪色的黑色皮包,硬生生拍出7188万人民币的天价。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爱马仕铂金包原型的真实成交价。
更让人咋舌的是,买家是个日本藏家,连面都没露,光靠电话竞拍就把这个“全球包王”抱回家。
这事要是搁十年前,估计网友早就炸锅了。
但现在大伙儿反而淡定得很,评论区清一色刷着:
“果然又是爱马仕”
“这包怕不是自带印钞机”。
为什么?
因为这些年我们早就被奢侈品市场整明白了:
当普通消费者还在纠结“买菜包值不值这个价”时,顶级藏家早已把爱马仕包玩成了另类投资。
一、这只包到底有什么来头?
故事得从1984年说起。
英国女演员简·柏金(Jane Birkin)在飞机上偶遇爱马仕CEO让·路易斯·杜迈(Jean-Louis Dumas)。
当时她刚当妈,吐槽市面上的包要么太小装不下奶瓶,要么太大不够精致。
两人聊嗨了,她直接在呕吐袋上画出理想手袋的草图,于是就有了第一只铂金包原型。
这个包有多特别?
独一份的设计:比如不可拆卸肩带、包盖上的“J.B.”字母缩写、底部挂着的指甲钳,柏金不爱留长指甲。
四十年历史加成:柏金本人用它装过尿布、喂过娃、拍过戏,后来两次拍卖筹钱做慈善,堪称“包中劳模”。
爱马仕发家史活化石:
当年杜迈老爷子不会想到,他随手定制的手袋,后来成了品牌最赚钱的“印钞机”。
这次拍卖的不只是包,更像是一张通往时尚黄金时代的入场券。
二、7000万买包,是疯了还是精打细算?
有人算过账:7188万人民币买个包,换成房子能在北京三环买套四合院;
换成新能源车,够买几十辆辆顶配特斯拉Model X。
但藏家们自有逻辑。
1. 稀缺性才是硬通货
爱马仕玩限量是出了名的:
每年产量卡得死死的,经典款排队三年起提;
特殊材质,比如鳄鱼皮、鸵鸟皮直接设成“隐藏关卡”,买得到全靠缘分;
像铂金包这种“祖师爷级别”的孤品,拍卖场一露面就是“秒杀局”。
过去十年里,顶级手袋的拍卖价翻了快十倍。
2015年苏富比拍过一只喜马拉雅鳄鱼皮凯莉包,成交价299万英镑,约合2600万人民币,当时已经惊掉下巴。
如今这个记录被刷新,其实早有预兆。
2. 爱马仕=理财产品
别笑,这事真有人当真。
知乎上有位网友晒过账单:
2008年花4万买的铂金包,2023年二手市场标价30万,年化收益率比很多基金还稳。
爱马仕自己也放话——铂金包每年涨价14.2%,比房价涨得还理直气壮。
这次拍卖的原型包更夸张:
1994年第一次拍卖筹善款,2000年第二次转手,如今第三次出场直接冲上7000万。
要是当年投资这只包,现在收益能买下半栋楼。
3. 二手奢侈品市场在野蛮生长
贝索斯前妻麦肯齐、韩国顶流明星、中东王室……
这些年竞拍爱马仕的名单越来越长。
据Knight Frank统计,高端手袋的投资回报率年均2.8%,虽然比不上比特币,但胜在“跌不穿”。
中国市场也在狂飙:
2023年北京保利春拍,一只雾面白色凯莉包拍出115万,另一只限量铂金包132万成交。
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爱马仕回收”“配货攻略”词条常年霸榜热搜。
三、爱马仕凭啥这么横?
全球奢侈品市场都在降温,但爱马仕活得像个“反向指标”。
2024年财报显示:
全年营收152亿欧元,同比涨15%;
皮具业务贡献64.6亿欧元,占总营收42%;
2025年继续涨价6%-12%,铂金包基础款突破10万门槛。
它家的底气藏在细节里:
1. 控盘堪比教科书
饥饿营销玩到极致:想买经典款?
先配货!买包前得搭售两条丝巾+一只钱包,比例1:2,不买拉倒。
产能锁死:全球工匠手工缝制,每只包刻编号,想扩产?不存在的。
材质分级赛过茅台:鳄鱼皮>蜥蜴皮>鸵鸟皮>牛皮,越稀有越贵,收藏圈直接按“皮质等级”划分鄙视链。
2. 故事讲得比电视剧还精彩
凯利包(Kelly)源自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利,铂金包是柏金和爱马仕CEO的“呕吐袋奇缘”,就连丝巾图案都能扯出非洲部落文化、亚洲神话传说……
这些故事被印在官网、写进展览、拍成纪录片,让消费者觉得“买的不仅是包,更是历史”。
3. 中国市场撑起半边天
虽然官方不说,但明眼人都知道:
中国消费者撑起了爱马仕半壁江山。
疫情后报复性消费、中产阶级扩容、社交平台种草……
现在小红书搜“爱马仕配货”,攻略多得能出本书。
四、这届藏家,把奢侈品玩出新境界
7000万买个包,听起来离谱,但放在收藏圈其实不算稀奇。
1. 文化符号比钱更值钱
苏富比手袋主管说得漂亮:“原版铂金包是独一无二的时尚史珍品。”
这话听着虚,但真有人买单。
就像有人花100万买梵高的《星空》印刷版,不是为了挂客厅,而是为了证明“我拥有艺术的一部分”。
2. 藏家口味越来越刁钻
以前抢新款,现在盯冷门。
初代LABUBU拍出108万,古董机械表翻倍成交,连迪士尼1930年代原画都能卖天价……
收藏圈流行一句话:“买新不如买旧,买旧不如买绝版。”
3. 慈善牌越打越顺手
柏金当年卖包为艾滋病慈善筹款,刘銮雄捐出77只爱马仕做公益,连这次拍卖的原型包都带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贴纸”。
奢侈品+慈善,既显品位又赚名声,何乐不为?
五、普通人看热闹,聪明人看门道
这事对咱们普通人有什么启发?
1. 奢侈品早就不是“面子工程”
过去买包是为了显摆,现在买包是为了理财。
就像投资红酒、腕表、潮玩,顶级奢侈品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
2. 二手市场才是真香现场
别再觉得二手包low了!
2023年闲鱼交易报告显示,二手奢侈品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年增速超30%。
与其花10万买新包,不如淘只“九成新配货款”省下几万块。
3. 拒绝“配货绑架”,理性消费
爱马仕玩饥饿营销,本质是逼你多花钱。
但咱普通人完全可以绕开套路:
小众设计师品牌、国货轻奢、二手市场淘经典款……选择多了去了。
一个包,照见众生相
7000万买个包,有人骂“败家”,有人夸“眼光”。
但抛开价格标签,这事其实挺有意思。
一个呕吐袋上的草图,演变成价值千万的时尚符号;
一个妈妈吐槽的育儿烦恼,催生出奢侈品界的“长青树”;
一群看似疯狂的藏家,硬生生把包包炒成“硬通货”。
这或许就是商业世界的魔幻现实:
有人为情怀买单,有人为利益下注,而更多人,只是想找个能保值的东西握在手里。
至于那个神秘的日本买家?
或许他此刻正对着这只包微笑,就像股民盯着K线图。
毕竟,谁也不知道,四十年后这只包会不会再拍出个“新包王”。
(全文完)
名鼎配资-股票按天配资-炒股平台配资-可靠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