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0秒,世界上就会诞生一首新的歌曲。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个速度正在呈指数级增长。
伴随而来的问题是——难道好音乐越来越少了吗?技术对音乐产业的推动究竟意味着什么?音乐人该如何在这个汹涌的时代洪流中找到立足之地?当创作变得唾手可得,我们如何去评判一首歌的价值?音乐的本质,在这些变化中有哪些永恒不变的东西?
没有人比李泉更能回答这些问题。
他是我十分喜爱的音乐人,也是中国流行乐坛的一位独树一帜的存在。李泉的职业生涯跨越了多个时代,许多人知道他是“钢琴诗人”,也知道他是成功的歌手和制作人。他创作的《走钢索的人》和《我要我们在一起》已经成为华语流行的经典之作。可是,很多人不知道,早在几十年前,李泉就梦想着通过互联网的力量分享音乐,并且早早地看到了AI对一切的颠覆。甚至,他自己也曾在技术领域尝试过创业。
展开剩余83%在一个春夏交替的午后,李泉邀请我走进他的工作室,和我聊聊音乐、聊聊人生。
那是一个绿意盎然的庭院,树木在阳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照在木质钢琴和洁白的墙面上。屋内充满了各种乐器:钢琴、吉他、架子鼓,还有一些简单的书架、绿植和水影灯。这里也是他日常录制Vlog的地方,他最近开始经营自己的账号。
他轻松地和我分享着自己的定位:“我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面对上一代,我曾是逆行者;而如今,我又面对一个同样逆行的时代,仿佛我在坚持什么。”
这话道出了李泉身上那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古典与流行、传统与先锋、坚持与叛逆。
他曾被浪潮推选,也曾被浪潮反复冲刷。在时代面前,他有时是逆行者,但在那个“逆行”的时代,他又保持沉默。
当我问他:“音乐是我们的软肋吗?”他的回答充满了脆弱:“至少对我来说,是的。”
我提醒他:“你得继续创作啊。”他坦言:“我并不是每天都那么努力。”
如今,这个时代的大逆不道,正源于算法的统治。他像大多数专业主义者一样,不迎合主流,不讨好市场,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回顾《我有嘉宾》这档节目,过去九年里,节目塑造了无数英雄,这些嘉宾都是时代的缩影,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时代。但第四季的第一位嘉宾,李泉却打破了常规。这次,他不是作为企业家的代表出现,而是作为一个坚持专业主义的音乐人,讲述他对时代的独特看法。
李泉的人生轨迹与中国音乐产业的技术演变,不谋而合。每个关键的转折点,他总是在顺势而为中,本能地选择与时代背道而驰的方向。
唱片时代
李泉的音乐之路,起初并非由艺术理想引领,而是出于一个务实的动机。他4岁便开始学琴,目标并非成为艺术家,而是为了能通过考入上海音乐学院解决户口问题。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是极少数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户口问题的学校,意味着一个孩子考上这些院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尽管这是一个带有某种沉重色彩的开始,但它也塑造了李泉的音乐底色。当李泉终于走入上海音乐学院这个古典音乐的殿堂时,青春期的叛逆让他做出了“逆行”的选择——他迷上了流行音乐。在那个充满等级森严、鄙视链的学院环境中,这无疑是一种“大逆不道”。
这场冲突也爆发在他和家人之间。李泉的父母希望他学古典音乐,但他却被流行音乐所吸引。甚至,当李泉发行了几张唱片之后,他带着从小教他弹琴的奶奶去听他的第一场音乐会。结束后,奶奶说:“唱得还不错,幸好你去世的爷爷没听到。”
李泉的这场叛逆,恰好和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次井喷相呼应。90年代,李泉签约魔岩唱片,成为黄金时代的一员。他与“魔岩三杰”一起,共同见证了那个充满诱惑、可以专心做音乐的时代。
数字时代
进入2000年后,MP3格式和P2P下载技术席卷了整个音乐市场。2004年,盗版光盘的泛滥使得正版音像市场遭遇严重冲击,唱片公司纷纷面临亏损、倒闭的困境。
面对盗版,许多音乐人都感到无力和沮丧。然而,李泉与他的伙伴们却做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决定:他们共同创建了一家科技型唱片公司。他们坚信,未来的音乐将不再是唱片化的,而是数字平台化的。这次主动转型,虽然最终未能成功,却成了中国音乐产业从混乱走向秩序的悲壮尝试。
平台时代
2010年代,流媒体平台的崛起,最终形成了新的秩序。Spotify、Apple Music、QQ音乐、网易云音乐成为主流,商业模式也从“拥有”变成了“访问”,订阅制解决了一部分盗版问题。
然而,李泉发现,这并不是他理想中的音乐世界。新的权力中心从唱片公司转移到了平台和算法,而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加剧了音乐消费的碎片化。
李泉对现今的网络神曲和其生产模式提出了尖锐的观察。他批评一些公司以低至200元的价格向大量年轻创作者约稿,追求“海量”内容,期待其中能诞生一两首“神曲”。这种模式的成功,使其逐渐成为主流,然而它也宣告了那些需要精心打磨、投入大量创作的音乐的逐渐失势。
对AI的思考
关于AI,李泉并不避讳。他认为,AI迟早会取代人类的90%以上的音乐技术工作,但这并非悲观的结论。相反,AI的介入将使音乐创作更加“纯粹”。当所有可量化的技术工作都交由机器完成时,人类创作者的核心价值——那些与精神、情感深刻相关的创造力——将变得更加突出。
李泉深信,只有那些能够触动人类情感的音乐,才能在AI的“替代”下仍然存在。而这种“触动人类神经”的能力,正是人类创作者在面对未来技术变革时,最珍贵的力量。
发布于:山东省名鼎配资-股票按天配资-炒股平台配资-可靠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